学文期刊 创刊号- 何清园旧事
Click Image for Gallery
Editor: 《学文》编辑委员会
New Pb97 pp.
Publisher: 学文社
Published: 2012
“文化”是一个社会的坐标,龙应台说:“人本是散落的珍珠,随地滚动,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线,将朱子穿起来成为社会。”然而吊诡的是,文化的兴盛往往不在于呵护经营那根细线,乃取决于那一颗颗散落珍珠的发光发热。
杜甫所谓:“寂寂春将晚,欣欣物自私。”
当现实的黑手企图掩蔽那根细线,则看似散落的欣欣珠光将愈耀眼。屈原上下求索并不为筑就楚辞的大殿、陆游细雨骑驴亦非要凿开宋诗的堂奥。黑格尔笑称为“理性的猾狯”。
我们相信,文化的串联不在于摆出线索,按部就班地收罗那一颗颗珠子;而是任其散落的珍珠就地发光,随地的星火连成一片光明。
这是《学文》的信念,文化的光与热源于所有个体的燃烧;一隅的缺憾都不成全璧。我们呼吁最大的参与度。因此我们着眼专业,面向普及。
文化的建设固是一个多元性发展,集合众白才能成就全白之裘。我们提倡集思广益,鼓励理性辩论。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的建设,联系母体文化的传统,恰恰正处于“照着讲”与“接着讲”之间——借一句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诠释,即“马来西亚华人的文化”与“马来西亚华人底文化”。
诗云:“溯洄从之,道阻且长;溯游从之,宛在水中央。”
凡冥冥中的黑手企图模糊那根细线,则遍地遗珠的闪烁将愈夺目。钱钟书说:“为可见而不可求,则慕说益至。”
我们相信,惟有正视历史才能展望未来。这就是罗素说的:历史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发展的一切可能性。这也是《学文》的信念,文化的建设既不能抱残守缺,更不能游谈无根。我们要上穷碧落下黄泉。因此我们珍视本土,不废传统。
《学文》原为一颗散珠的能量,借众力以发光。
目录
New Pb97 pp.
Publisher: 学文社
Published: 2012
“文化”是一个社会的坐标,龙应台说:“人本是散落的珍珠,随地滚动,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线,将朱子穿起来成为社会。”然而吊诡的是,文化的兴盛往往不在于呵护经营那根细线,乃取决于那一颗颗散落珍珠的发光发热。
杜甫所谓:“寂寂春将晚,欣欣物自私。”
当现实的黑手企图掩蔽那根细线,则看似散落的欣欣珠光将愈耀眼。屈原上下求索并不为筑就楚辞的大殿、陆游细雨骑驴亦非要凿开宋诗的堂奥。黑格尔笑称为“理性的猾狯”。
我们相信,文化的串联不在于摆出线索,按部就班地收罗那一颗颗珠子;而是任其散落的珍珠就地发光,随地的星火连成一片光明。
这是《学文》的信念,文化的光与热源于所有个体的燃烧;一隅的缺憾都不成全璧。我们呼吁最大的参与度。因此我们着眼专业,面向普及。
文化的建设固是一个多元性发展,集合众白才能成就全白之裘。我们提倡集思广益,鼓励理性辩论。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的建设,联系母体文化的传统,恰恰正处于“照着讲”与“接着讲”之间——借一句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诠释,即“马来西亚华人的文化”与“马来西亚华人底文化”。
诗云:“溯洄从之,道阻且长;溯游从之,宛在水中央。”
凡冥冥中的黑手企图模糊那根细线,则遍地遗珠的闪烁将愈夺目。钱钟书说:“为可见而不可求,则慕说益至。”
我们相信,惟有正视历史才能展望未来。这就是罗素说的:历史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发展的一切可能性。这也是《学文》的信念,文化的建设既不能抱残守缺,更不能游谈无根。我们要上穷碧落下黄泉。因此我们珍视本土,不废传统。
《学文》原为一颗散珠的能量,借众力以发光。
目录
文史学苑 |
翻译的政治:四不像“大英国”的创生 / 庄钦永 |
《楚辞》中两个“黾勉”义双声联绵词释义/ 邱克威 |
不得不刺痛的清醒──追忆沟口雄三先生 / 魏月萍 |
沈从文叙事风格中的人性姿态——对《金瓶梅词话》情与欲的延续书写 / 黄琦旺 |
群龙无首──龙年话龙的文化 / 徐威雄 |
本地研究 |
新马的高甲戏——纪念魏木发先生 / 余淑娟 |
六十年代青年读物《浪花》杂志研究 / 庄华兴 |
集贤图书馆馆藏华人研究资源及其展望 / 竺静珍 |
掌故丛谈 |
书信馆街 / 蔡立豪 |
淡边新村红烛会 / 黄健威 |
专题 |
何清园旧事 / 冼星航 |
书话 |
礼失求诸野 - 序李永球《魂气归天》 / 徐威雄 |
评《基督教传教士与近现代汉语新词》 / 邱克威 |
孙中山与南洋华人 / 黃金城 |
学生园地 |
马来西亚大专华语辩论史综述 / 李恩仪 |
评论《全球华语词典》中的马来西亚词条 / 颜殖为、叶楚原、郑萃苇 |